小米yu7溢价下滑,有用户开始原价、甚至亏本转单

游客 6 0

很多人都以为,小米SU7卖疯之后,YU7肯定也会“躺赚”。

毕竟,小米的品牌声量和粉丝动员能力,实打实地摆在那儿。

所以,YU7一开放订购,黄牛们立马一窝蜂冲进去锁单抢号,甚至还有人喊出:

“这车必涨!再不买就来不及了!”


可现在回头看看,真的涨了吗?好像没那么夸张。

因为不到一个月,多个二手交易平台就出现了大量原价、甚至低价转让的订单。

具体来看,在某鱼平台上,那些提车周期偏长的订单,已经陆续开始“破发”——

说白了,就是有人宁愿亏点钱,也想早点出手止损。

而一些提车周期在10周左右的订单,溢价也没高到哪去,基本只比原价贵2000-3000块。

这就奇了:

明明YU7的订单数比SU7还猛,热度也更高,怎么反倒没能复刻SU7的“财富神话”呢?


聊到这个问题,有人可能会觉得——还不都是“贪婪”惹的祸!

他们会认为,小米YU7其实根本没那么火,只是太多“投机分子”盯上了这波热度:

觉得能像SU7那样炒一把,就一窝蜂地冲进去抢单。

结果呢?泡沫没吹几天,就开始破了。

毕竟你抢得再快,终究得有人接盘;你想涨价,也得看市场买不买账。

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?

其实,还真不是!


一方面,是因为YU7的发布,刚好卡在“购置税”减免的关键节点。

因为根据官方通知,自2026年1月1日起到2027年底,购置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全额免征的优惠,而是只减半征收。

并且,每辆车最多减免1.5万元。

什么意思呢?

简单来说就是:

像小米YU7这种售价在25.35万—32.99万之间的车型,如果赶在年底前提车,还能享受全额免税,等于白省下1万多块。

但如果是2026年后再上牌,这笔税就得实打实地交一半了。


别看只是一半,可金额也不低,甚至可能直接改变一部分人的购车决定。

说白了,现在提车,不光有免税,还有可能叠加国补政策,价格真香;

可一旦拖到年后,同样一台车,落地价就得贵上好几万,性价比立马被拉低。

所以,那些要等到2026年才能交付的订单,自然就没人愿意接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,近期在二手平台上,这类订单成了破发重灾区。

另一方面,很多人其实也是在一股冲动里下的单。

说白了,YU7的实车都还没看到,也没试驾过,就有一大票人冲着“限量”、“秒没”就盲目锁单,怎么看都不太正常。

倒不是说YU7这车不好,但问题在于——SU7太成功了,情绪跟着走,很多人已经把YU7神化了。

觉得只要是小米出的,就一定香;觉得买不到的,就是最值钱的。

可等真正冷静下来,去门店试驾一圈,发现感觉跟想象中的,多少还是有点落差。

比如有些人原本冲着操控来的,但试完才发现,这毕竟是一台中大型SUV,体型、重心和SU7完全不是一类车。

还有人试完直接说,方向盘有点偏右,音响听着也有点糊……那种“惊艳感”没出现,反倒开始纠结了。

说到底,一旦预期和现实出现偏差,本来就不太坚定的“准车主”,心态自然就开始动摇。

再加上那句老话——“锁单不等于成交”,只要尾款没付,谁都有可能随时反悔。

所以你会发现,最近“原价转单”的用户,甚至“破发”的用户越来越多了。

总的来看就是:

YU7本身当然是一辆不错的车,也确实值得很多人关注和下单。

但说实话,它现在被推到的这个热度,多少还是有点“过头”了。

毕竟,车这种东西,终归是要开来用的——

如果连试驾都没试过,就冲着“热度”和“限量”盲目下单,怎么看都不太理智。

所以走到今天,开始有用户选择原价转单,甚至亏本出单,也就不难理解了,不是吗?


标签: #小米yu7 #转单 #小米汽车